瑞士驻华大使馆 (*)
瑞士中国视野公司
中国对外艺术展览中心

山远艺近
瑞士东部地区和中国部分地区民俗画联展

瑞士东部地区和中国部分地区民俗画联展
English Opening Ceremony 其他图片

地点: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

2001年10月9日至21日


由中国展览交流中心,瑞士驻华大使馆,中国视野公司主办,瑞士政府协办并由瑞士信贷银行,联亚集团有限公司,瑞士航空公司等的“瑞士东部地区和中国部分地区民俗画联展”将于2001年10月9日至21日在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东配殿举行。

位于瑞士圣加仑市以南21公里,海拔2502米的桑提斯峰的周围地区,是东瑞士绘画艺术的中心。优秀的业余画家成为瑞士绘画艺术界的一大特色,尤其是瑞士东部的桑提斯山周边地区更是有一大批出色的业余画家。这些没有接受过正规绘画教育的艺术家们,以他们的独创性和表现力受到长期的关注。在瑞士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象这里拥有如此多的多产画家,如此多的音乐和歌声。而更让人惊叹的是,两百年来这里的绘画艺术和音乐氛围一直世代相传。

瑞士东部的民间绘画起源于19世纪初。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绘画传统并不只是源于农民,一些艺术家们的本行或副业是家具漆匠、制表匠、木匠、皮革匠、家庭纺织业者、刺绣绘图者、邮递员、面包师傅、雇工、舞蹈音乐家、小客栈店主以及临时工。这些人被统称为桑提斯地区的“牧民画家”,他们来自社会底层的各个行业,与农牧业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

“桑提斯周边地区民间画家”的主题是牛。在不适合耕种的丘陵地带,牛和羊成了农民最主要的生活来源。奶清,一种在生产奶酪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在18世纪作为一种健康并带有些有神效的食品被发现,很快把全欧洲的人吸引到瑞士东部。这也间接促进了业余绘画的发展,部分作品成为旅游纪念品吸引着来此度假的游客。无可否认,旅游业和艺术品市场的繁荣大大促进绘画的发展并从中获得收益。但是游客的兴趣和外界的影响并没有改变该地区音乐艺术和绘画艺术的精髓。相反,人们对民间文化艺术作品的尊重不仅保护了传统文化同时避免了它向肤浅、媚俗方向发展。

与传统意义上的瑞士艺术家如霍德勒尔、阿尔贝尔托、吉阿科梅蒂、克雷及比尔相比,瑞士东部地区的民间艺术家至今还没有被国外了解。究其原因,并不是这些民间艺术家和收藏家对这些作品不自信,恰恰相反,他们很为自己的作品自豪以至于不愿意向外界展示它们。简单举个例子,民间画家巴尔托洛莫伊斯·莱姆勒尔(18091865)的一幅作品在市场上绝对可能换来一幢别墅。喜欢桑提斯周边地区民间绘画的收藏家们来自各个阶层,从普通百姓、公司职员到房地产商人,甚至还有原本只收藏欧美现代艺术巨匠作品的画廊老板。

在瑞士东部约80平方公里的地域里,您会发现不少于四个收藏民间艺术品的博物馆,而在中国则几乎找不到这种收藏并展示业余画家的作品的机构。许多有价值的艺术品在文革期间流失,当然有一部分得以流传下来并不断有新的民间作品产生。2000年由杨先让、杨阳共同出版的《中国乡土艺术》(北京新世界出版社)一书,向我们展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奇妙世界。画家用不同于传统水墨技法的语言描绘了这个世界。瑞士和中国相隔万里,两国的民俗画是两个相差很远的文化领域,要寻找他们的相同之处是不容易的,因为他们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

与瑞士东部民俗画相比,中国民间画家的作品题材较为狭窄。其原因不仅是因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创作于70、80年代,更源自于他们的生活哲学:“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道德经》第24章)。中国的这些民俗画有着对西方人来说很刺眼的鲜艳色彩。那些未经或几乎未经调和的色彩,形成了过于鲜明的色彩反差。它们都被镶嵌上了浓郁的毛泽东时代宣传画的色彩,很象当年的木刻套色印刷和彩印。同时,它们也反映了这个民族自远古以来对浓烈色彩的偏爱。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的雍和宫:18世纪喇嘛教从西藏和蒙古传到北京,与京城文化结合,孕育出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些色彩鲜明的塑像,它们给参观者带来心灵上的震撼和顿悟。民俗画浓郁的色彩则正是它们同脚下这片华夏土地水乳交融的体现。

个性和原创性对西方艺术家(包括民间艺术家)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于在社会团体中个性统一的原则,西方的个人主义在中国被理解为利己主义并得到极低的评价”(卡尔-海因茨[U+00b7]波尔,1998)。与之相比,中国的部分民间画家在文革中及文革后的一段时期内,集中描述一些农村日常生活的场景,因为在当时艺术不是纯粹的艺术,同时被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受到严肃对待。

但是众多的不同之处中我们还是发现了相似之处:一个毫无疑问的相同点源于口头语言和形象语言的关系。不管是中国还是瑞士,很多人描述复杂场景时虽然口头表达能力很差,却通过绘画以一种可视性语言表现出来。与专业画家相比--他们的作品也许会背离艺术家本人的初衷,而去适应潜在的顾客的需要--绘画在这里似乎更是被作为一种表达自己生活经历的手段。

尽管中国和瑞士的农业大不相同,但画家们在题材的选择上,不约而同都找到了和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需要他们呵护的动、植物。今天桑提斯周边地区的农业也已经机械化了,我们从画家们的作品里却始终看不到农机。来自中国北京、天津、上海、河南、吉林、陕西及新疆等省市的画家的作品描述了农村生活的各种场景。这些来自不同地域的题材都与动植物有紧密的联系,当然,跟整天在室内工作的手工业者和文员们相比,他们更能深刻地感受到四季的更迭。另一相同之处是,两国画家在创作节奏上的相似以及他们对同一对象地反复表现。其原因有可能是源自艺术方面的考虑,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自己艰苦的工作所取得的成绩的自豪感。部分瑞士民间画家也常描绘他们对田园风光的热爱。在中国民俗画中常见的是鲤鱼嬉水和鸭子游水,而瑞士农民则更多地描画大大小小的牲畜排成一列走在牧场迁移的路上。这些绘画作品证明了“艺术来源于生活”。

著名的巴塞尔艺术史学家克里斯托夫·贝尔诺利在1959年写到:“我们多年的愿望也许在这半个世纪中将得以实现--19世纪的瑞士绘画艺术将在大都市展览,在伦敦、纽约、巴黎、乃至全世界。我们可以预见到将会发生的事:不是卡拉默或伯克林,也不是安克尔或霍德勒尔会获得这样巨大的成功;而是莱姆勒尔,除了豪斯维尔特之外,是他摘取了成功的棕榈叶,他向世人展示了这个国家最美的景致,而这种表达是真正发自他内心的。”贝尔诺利的话实现了!1997年,瑞士东部地区民间绘画艺术在巴黎展出,得到了专业人士及广大爱好者的广泛重视。在不久的将来,同样的展览还将在国外其他大城市举行。现在,在同一批人的组织下,瑞士的民间艺术又走进了北京的故宫。

展览期间有瑞士音乐表演,有巧克力,奶酪等瑞士著名小吃并可通过对瑞士知识的简单小测验获得瑞士等各种精美小礼品。

电子邮件:vertretung@bei.rep.admin.ch

Back to list

19.10.01

To SinOptic - Services and Studies on the Chinese World's Homepage(*) Note: Information by courtesy of the Swiss Embassy in Beijing - Back to the top of the page
Page created and hosted by SinOptic